辽代另一位女诗人萧瑟瑟(?——1121),系天祚帝耶律延禧(1101——1125)文妃。契丹族。渤海(今属河北)大氏女。小字瑟瑟,幼选入宫。“聪慧娴雅,工文墨,善诗歌”,详重寡言。天祚帝即位,乾统三年(1103年)冬立为文妃。不避权贵,敢于讽谏,忧国伤时,直言讥切。见天祚帝耽于畋猎,不闻政事,宠信奸佞,疏斥忠良,屡屡讽谏。今存诗两首:《讽谏歌》如题所示,旨在讽谏;另一首题作《咏史》,借秦二世、赵高事,喑喻辽国天祚元后兄弟萧奉先(又作贤),萧保先。写当时金兵大举南侵,耶律延禧耽于玩乐,奸臣当道,忠良被斥,卷入宫廷斗争,终被元后兄弟诬陷,诬告文妃谋立其子晋王为帝,天祚帝见而衔之,终被赐死。时萧文妃还很年轻。
《辽史•天祚文妃传》《契丹国志》记载:辽代末年,金兵大举南侵,而天祚帝耽于玩乐,“畋游不悛,忠良疏斥”,萧瑟瑟屡次直言讽谏,作歌云:
勿嗟塞上兮暗红尘
勿伤多难兮畏夷人。
展开剩余87%不如塞却奸邪之路兮选取贤臣,
直须卧薪而尝胆兮激壮士之捐身。
便可以朝清沙漠兮夕枕燕云。
题作《讽谏歌》,旨在讽谕劝谏。
“勿”,《辽诗话》作“莫”。“塞上”,边塞之上。犹边境地区,险要之处。泛指北方长城内外。宋•曾巩《西湖》诗之一:“塞上马归终反覆,泰山鸱饱正飞扬。”新乐府辞,琵琶套曲有《塞上曲》,词牌名有[塞上秋](即[天净沙][出塞曲][塞上曲]、有名句“塞上清秋早寒”(宋•无名氏句),唐•杜子美有“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秋兴八首》)之咏,李贺有“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雁门太守行》)之诗。“红尘”,诗中指车马扬起的飞尘。犹言尘土飞扬,天昏地暗,以喻敌军压境、危在旦夕。“伤”,忧伤;伤感。“多难”,指内忧外患,朝政昏乱,金军入侵。“畏”,怯懦;害怕;畏惧。“夷人”,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贬称:东夷、南蛮、西戎、北狄。诗中指金国女真贵族入侵者。
“塞却”,即堵塞,断绝。“奸邪”,即“姦邪”。诗中指奸诈邪恶之徒——“姦邪”小人。“直须”,必须;应当。宋王安石《和王司封会同年》:“直须倾倒罇中酒,休惜淋浪座上衣”。“卧薪尝胆”,用越王勾践艰苦自厉、灭吴复仇典故。据《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载:吴王夫差伐越,败之,勾践被围困于会稽,乞降,吴王许之。“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心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汝)忘会稽之耻也?’”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载:“越王念复吴仇,非一旦也。苦身劳心,夜以接日。目卧则攻之以蓼,足寒则渍之以水。冬常抱冰,夏还握火。愁心苦志,悬肝于户,出入尝之,不绝于口。中夜潜泣,泣而复啸。”后终于打败吴国,报仇雪恨。后世以“卧薪尝胆”比喻刻苦自励,发愤图强。“激”,激发,激厉。刺激使之奋发,激动奋发。元•杨梓《敬德不伏老》第三折:“想着那老将军果然无病,老夫略施小计,使他登时激发,就领兵交战去了”。“壮士”,勇士;意气豪壮而勇敢的人。宋•苏轼《送李公恕赴阙》诗:“愿随壮士斩蛟蜃,不愿腰间缠锦絛(tāo)”。“捐身”,献身,牺牲生命。《三国演义》第一一八回:“捐身酬烈祖,搔首泣穹苍。”“朝清沙漠”,朝(zhāo),早晨。犹言早晨扫清荡平沙漠地带的金兵。“沙漠”—作“漠北”。诗中以之代漠北金源势力。“夕枕燕云”,意思是晚上头枕燕云诸州安全地歇息。“燕云”,燕云十六州,指幽、蓟、瀛、莫、涿、檀、顺、新、妫、儒、武、云、应、寰、朔、蔚州,约相当于今山西、河北两省北部地区一带。五代之际,后晋石敬瑭以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以贿赂契丹主,借契丹势力建立后晋王朝,称“儿皇帝”。宋朝一直欲恢复,终未能如愿。意思是说,辽天祚帝只要选贤任能、远离奸佞,便能够北拒金兵,南敌宋朝,保辽朝太平无事。“朝清沙漠兮夕枕燕云”,萧瑟瑟“讥切不避权贵”,多次以诗讽谏天祚帝,认为只要皇帝远佞任贤,卧薪尝胆,奋发自厉,就能够很快战胜金兵,扫平宋室。
另一首题作《咏史》,诗曰:
丞相来朝兮剑佩鸣,千官侧目兮寂无声。
养成外患兮嗟何及,祸尽忠良兮罚不明。
亲戚并居兮藩屏位,私门潜畜兮爪牙兵。
可怜往代兮秦天子,犹向空中兮望太平。
清•周春《辽诗话》按:“此与前首(指《讽谏歌》‘勿嗟塞上兮暗红尘’)史中俱作歌词,增入‘兮’字,题曰《其二》。今依《叶志》为七律,而题曰《咏史》,以律体差胜也。”周春,(天祚文妃)又作《咏史诗》云:
丞相朝来剑佩鸣,千官侧目寂无声。
养成外患嗟何及,祸尽忠良罚不明。
亲戚并连藩屏位,私门潜蓄(一作:“畜”)爪牙兵。
可怜往代秦天子,枉向空中望太平。
宋•赵德麟《侯鲭录》亦录有此诗,早就去掉了助词“兮”字,成为一首七言律诗。
“丞相”,诗中指秦二世时丞相赵高,暗喻辽枢密使萧奉先。据史载:赵高,本赵国人。“进入秦宫,管事二十馀年”。始皇时“中车府令赵高行符玺事所,未授使者。”亲近始皇少子胡亥。始皇卒,与丞相李斯“阴谋破去始皇所封书赐公子扶苏者,而更诈为丞相斯受始皇遗诏沙丘,立子胡亥为太子。更为书赐公子扶苏、蒙恬,数以罪,赐死”。胡亥继位后,是为二世皇帝(秦二世)。赵高控制朝政大权,又杀李斯。李斯“居囹圄中,仰天而叹曰:‘嗟乎,悲夫!不道之君,何可为计哉!昔者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吴王夫差杀伍子胥。比三臣者,岂不忠哉,然而不免于死,身死而所忠者非也。今吾智不及三子,而二世之无道过于桀,纣、夫差,吾以忠死,宜矣。’……”“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这就是所谓“指鹿为马”的典故。赵高惑二世,擅作威福,颠倒是非,竟然无人敢言。后世诗人多用此典,如汉乐府《折杨柳行》、唐李端《杂歌》、宋王安石《桃源行》、宋苏轼《骊山绝句》其三、明刘基《钱唐怀古得吴字》及清吴伟业《读友人旧题走马诗于邮壁漫次其韵》其一等,都用此典故,足见其影响之大,流布之广。
辽天祚帝宠信元后兄弟枢密使萧奉先。诗中借咏秦二世、赵高事,以嘲讽天祚帝、元后、萧奉先,具有现实的批判意义。诚难怪萧奉先诬陷文妃谋立其子晋王为帝,而终罹杀身之祸。正反映了天祚帝昏庸淫佚及辽後宫帝后矛盾,帝妃矛盾,后妃矛盾,以及官僚之间、国戚之间的矛盾,终致亡国,成为必然的结果。“剑佩鸣”,大臣上朝一般是不准携带兵器的,准许佩剑上朝是权臣的一种特殊荣誉。萧奉先上朝可以佩剑,足见其地位显赫,肆无忌惮,权倾朝野,不可一世。
“千官”,众多官员。《吕氏春秋•君守》:“大圣无事,而千官尽能。”唐•曹唐《三年冬大礼》诗之三:“千官不动旌旗下,日照南山万树云。”“侧目”:侧(cè)目,本不敢正视,形容畏惧。诗中犹斜目怒视,形容愤恨。宋欧阳修《书简•与孙威敏公》:“至于辨谗谤,判忠邪,上不损朝廷事体,下不避怨仇侧目,如此下笔,抑又艰哉!”
“养成外患”(一作寇盗)指姑息女真族。据《辽史•萧奉先传》载,天祚帝曾密令萧奉先杀掉金主完颜阿骨打,萧奉先认为女真难成大事,不听,以致酿成后患,反被金灭掉。“嗟何(一作谋将)及”犹言後悔嗟叹却来不及了。“祸(一作害)尽忠良”,祸,残害,危害。祸尽忠良,害尽忠臣义士。“罚不明”(一作谏不行)。天祚帝元后及其兄弟萧奉先祸害忠臣良将,操纵朝政大权,生杀予夺,为所欲为。文妃萧瑟瑟竟被萧奉先兄妹以谋立其子晋王而被杀害。诗中即以赵高、秦二世影射萧奉先,天祚帝。
“亲戚并(一作尽)居”,指萧奉先因其妹元妃受天祚帝宠幸而受到重用,其弟萧嗣先(一作萧保先)也官至高位,真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藩屏”,一作“蕃屏”,犹捍卫,保卫之意。《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有“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藩屏位(一作翰地)”,藩卫捍护之臣位。《南齐书•陈宗室诸王传论》:“永脩等並以疏属列居蕃屏。”“潜畜(xù),一作“潜蓄”。暗中蓄养积聚,私下培植。畜,积储。“爪牙兵”,指萧奉先私自蓄养的爪牙及亲兵。“爪(zhǎo或读zhuǎ),诗中贬义。犹帮凶,党羽。唐•元结《问进士》之一:”外以奉王命为辞,内实理车甲,招宾客,树爪牙。”有“爪牙吏”、“爪牙官”之说。
“可怜”,诗中犹“可惜”,“可怪”之意。“往代”(一作一世,又作二世),犹往古。晋•夏侯湛《东方朔画赞》:“瞻望往代,爰想遐踪。”“秦天子”,指秦二世胡亥。“犹向空中兮望太平”,“空中(zhōng)”,天空;空间。“望”,期待;希望。诗中似犹“对着”,“向着”。“望”一作问。“太平”,谓时世安宁和平,天下太平。这句是说秦二世宠信赵高,为其所愚弄而不知,还大修阿房宫,纵情享乐。言外之意是说天诈帝任用佞臣,不知大祸将临。内忧外患,危机四伏。直到女真族大兵压境,攻入内地,天祚帝才悔悟,驱逐萧奉先。然而,为时已晚,只有坐以待毙。宋•赵德麟《侯鲭(zhēng)录》改为“枉向宫中望太平”,一个“枉”字,枉自、枉然、枉费,枉教,枉驾……徒然、白费、屈尊、屈驾……“望太平”又作“问太平”,一个“问”字,询问、诘问,审问、追究。问天、问地,问事、问政,问策,问数(shù);天地无心,占问误国,过问已迟,咨询无效……国土沦亡,江山易主,一言以蔽之:悔之不及,为时已晚。
该诗真挚、平淡,委婉,诚实,反映当时帝王昏庸,宫庭腐败,奸佞当路,忠良被斥,内外交困,矛盾激化,危机四伏,摇摇欲坠的事实。实属辽代妇女文学又一高峰。
总之,萧观音,萧瑟瑟的诗,无愧于辽代代表之作,真实地反映了辽代的宫廷矛盾斗争及腐朽生活,表现了女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愫。虽说在艺术技巧、表现手法上有点粗放生涩,缺少熟练技巧,但在风格上表现了唐五代诗词的韵味,确实揭示了统治阶级的荒淫残暴和任用奸佞的愚昧荒唐,尤其萧瑟瑟的诗,说明辽代衰亡的迹象已经显露,各种社会矛盾一齐爆发。尽管现存辽朝文学作品本身同其他朝代比较,稍见逊色,而其意义重大,始开一代文风,为金朝文学的发展哺育了一批作家,铺展了道路。在中国文学史上应占据一席位置。
萧瑟瑟(?——1121),系天祚帝耶律延禧(1101——1125)文妃。不避权贵,敢于讽谏,忧国伤时,直言讥切。其诗作真实地反映了辽代的宫廷矛盾斗争及腐朽生活实盘股票配资网站,表现了女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愫。——三榆学社
发布于:北京市